廣州輕工集團:廣交會“全勤生”陣容強大,7家下屬企業參展
廣州日報客戶端 2021-10-14
10月14日上午,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廣州參展代表性企業集中訪談活動(2021年總第138場),邀請廣藥集團、廣州輕工集團、廣州工控、廣州珠江啤酒、廣檢集團、廣州越鑫機電設備進出口有限公司6家廣州參展企業,共話參與廣交會體會以及企業與廣交會共同成長發展新變化。
值得一提的是,廣交會開幕前夕,麾下多個百年老字號的廣州輕工集團才剛剛度過其26歲“生日”,這位朝氣蓬勃的“95”后,近年正憑著大刀闊斧的國企改革昂首前行,以 “一品牌一方案”重振百年老字號雄風,力爭在“十四五”期間實現千億營收目標。

廣州輕工工貿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家園
派出7家下屬企業,設116個展位
“我們第130屆廣交會的各項籌展工作,已經萬事俱備,只待東風。”廣州輕工工貿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家園介紹,本次參展主要有三個特點:
一是參展陣容一如既往的強大。第130屆廣交會意義非凡,是疫情以來首次恢復線下辦展,也是首次“線上+線下”融合舉辦的一屆廣交會。作為從第一屆廣交會就開始參展的“全勤生”,集團此次派出了強大的參展陣容,7家下屬企業,116個展位,遍布服裝、家電、電子、食品、化工、文體等多個展區,展品包羅萬象、琳瑯滿目。
二是發揮線上線下融合新優勢。集團公司各企業在精心搭建線下展位的同時,更借助數字賦能,通過二維碼,讓客商在現場感受實物產品的同時,也可以線上同步了解產品介紹和展示效果。另外,我們還在展位現場建立直播區,實時展示展會盛況及進行產品推介,通過線上虛擬展廳、專業網站等數字化展示手段,充分發揮“線上+線下”融合辦展優勢,構建立體多維度的參展模式。
三是全面推出國貨廣貨新潮牌。此次參展我們推出了更多老字號新產品,比如虎頭、555、雙魚、三角、鉆石、鷹金錢國貨品牌,他們有些在20個世紀就暢銷海外,現在通過技術革新和產品迭代,將更好地引領一帶一路市場的消費升級?;㈩^公司重點推出更綠色環保的1.5v鋰可充電池系列產品;雙魚公司重點推出全運會賽事指定用品、代表國際頂尖水平的乒乓產品;紡織公司研發的環保型牛仔服飾獲得了2021年廣交會出口產品設計獎銀獎(CF銀獎)等。
92歲業務員至今依然珍藏首屆廣交會入館證
據了解,廣州輕工集團是工貿并舉的大型企業集團,外貿業務是集團重要的業務板塊,目前年進出口規模約15億美元,旗下既有輕出公司和紡織公司兩家歷史悠久的專業外貿平臺公司,也有虎頭公司、鷹金錢公司等產品在20個世紀就暢銷海外的自主品牌制造企業。從1957年第一屆廣交會舉辦以來,每屆廣交會上都能見到集團屬下企業參展的身影。
“伴隨著廣交會的發展,我們親眼見證了廣交會為中國外貿發展立下的汗馬功勞。”陳家園介紹,公司旗下輕出公司參加過首屆廣交會的業務員梁永淞老人還健在,梁老已經92歲高齡了,是我國第一代外貿人,家里還珍藏著當時的入館證——緞帶和徽章。梁老回憶起首屆廣交會的情況依然激動不已,用“石破天驚的大事”來形容當時的盛況。
陳家園表示,公司在廣交會上結識的客戶,不少會一代一代傳承與我們的合作,每年帶著兒子、孫子前來參展,像老朋友一樣與我們的業務員相處,此次恢復線下展會,他們對無法親臨現場表示遺憾,但表示會視頻連線,以云參展、云溝通的方式參與此次意義非凡的展會。通過參與廣交會,外商真切感受到中國經濟的發展,對中國企業、中國產品發自內心信任與認可。
今年1-9月廣州輕工集團進出口額同比增長約7%
據了解,廣州輕工集團參展商品涵蓋紡織服裝、餐廚家居、健康食品、電光源、體育用品等多個品類,企業紛紛將廣交會看作是檢驗產品研發成果的試金石。除了虎頭公司、雙魚公司、紡織公司研發的新產品,集團旗下其他企業紛紛在雙循環背景下,主動通過加大研發和新品開發,突破傳統品類和市場,集團今年已推出60多款品牌新產品,新品也同步向國內國外市場推廣,新品銷售收入同比去年增長近3倍。
在新冠肺炎疫情帶給全球經濟、特別是外貿行業嚴重沖擊的背景下,對于有“外貿晴雨表”之稱的廣交會,創新使用了云端展會的形式,使得這個具有60多年歷史、全球影響力巨大的展會得以延續,這對外貿人來說、對國外客商來說,都是一種振奮和激勵。得益于“云廣交”,我們的外貿業務融入了數字化潮流,集團屬下外向型企業連續三屆網上參展,每屆上傳展品約5000件,開展直播約400場,多渠道、多維度加強精準化國際市場拓展,意向訂單接連實現大幅增長。
據了解,今年1-9月,集團進出口額同比增長約7%,進口增長27%,外貿業務不斷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,聯動國際國內市場尋求轉型。本屆廣交會把開發國內市場作為重點任務之一,圍繞集團主要的產業鏈、供應鏈,主動尋找延鏈、補鏈、強鏈的資源,增強綜合競爭力。
“即將到來的130屆廣交會,我們充滿期待。我們將以更積極的姿態主動擁抱新變化,既拿全勤獎,更要當優秀生,引進全球優品,出口廣貨名品,為廣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做出貢獻。”陳家園說。
文/廣州日報·新花城記者 趙方圓 見習記者 張文卓
圖/廣州日報·新花城記者 王燕
視頻/廣州日報·新花城記者 王燕
廣州日報·新花城編輯 楊維玲